湖南花木_芦荟的作用
芦荟的由来应该是有aloe音译过来去掉a音取loe之音又加以变化,成为芦荟之音的。《新华字典》的解释是:“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(Aloeveravar.chinensis)。叶大而肥厚、基出、簇生、狭长披针形,花黄色或有赤色斑点,多产于热带地方。又名“油葱”。叶边缘有尖锐的锯齿,花像穗子,叶汁可入药”。
《国语词典》的解释是“植物名。百合科芦荟属。为常绿植物,叶肉芦荟-植物原状质而肥厚,叶缘有锐锯齿。产于热带。从叶中采汁,可以入药。《植物通》中的介绍如下∶
科中文名:百合科Liliaceae
属中文名:芦荟属(Aloe)
种中文名:芦荟(Aloevera(Linn.)N.L.Burmanvar.chinensis(Haw.)Berg.)
别名:卢会、讷会、象胆、奴会、劳伟
汉语拼音:lúhuì
英文名:Aloes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loeveraL.
2.AloeveraL.var.chinensis(Haw.)Berg.[A.barbadensisMill.Var.chinensisHaw.;A.chinensis(Haw.)Bak.]
3.AloeferoxMill.
花语:青春之源
地理分布
植物资源分布:
1.库拉索芦荟原产非洲北部地区,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;中国亦有栽培。
2.好望角芦荟分布非洲南部地区。
3.斑纹芦荟。芦荟原产于非洲热带干旱地区。现在芦荟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,据调查,在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带、非洲大陆和热带地区都有野生芦荟分布。在中国云南元江地区,也有野生状态的芦荟存在。
常绿、多肉质的草本植物。叶簇生,呈座状或生于茎顶,叶常披针形或叶短宽,边缘有尖齿状刺。花序为伞形、总状、穗状、圆锥形等,色呈红、黄或具赤色斑点,花瓣六片、雌蕊六枚。花被基部多连合成筒状。芦荟的品种至少有300种以上,其中非洲大陆就有250种左右,马达加斯加大约有40种,其余10种分布在阿拉伯等地。芦荟各个品种性质和形状差别很大有的像巨大的乔木,高达20米左右,有的高度却不及10厘米,其叶子和花的形状也有许多种,栽培上各有特征,千姿百态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芦荟本是热带植物,生性畏寒,但也好种活。芦荟
芦荟喜欢生长在排水性能良好,不易板结的疏松土质中。一般的土壤中可掺些沙砾灰渣,如能加入腐叶草灰等更好。排水透气性不良的土质会造成根部呼吸受阻,腐烂坏死,但过多沙质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,使芦荟生长不良。
温度
芦荟怕寒冷,它长期生长在终年无霜的环境中。在5℃左右停止生长,0℃时,生命过程发生障碍,如果低于0℃,就会冻伤。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-35℃,湿度为45-85%%。
水
和所有植物一样,芦荟也需要水分,但最怕积水。在阴雨潮湿的季节或排水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叶片萎缩、枝根腐烂以至死亡。
日照
芦荟需要充分的阳光才能生长,需要注意的是,初植的芦荟还不宜晒太阳,最好是只在早上见见阳光,过上十天半个月它才会慢慢适应在阳光下茁壮成长。
肥料
肥料对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。芦荟不仅需要氮磷钾,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。为保证芦荟是绿色天然植物,要尽量使用发酵的有机肥,饼肥、鸡粪、堆肥都可以,蚯蚓粪肥更适合种植芦荟。
繁殖
芦荟一般都是采用幼苗分株移栽或扦插等技术进行无性繁殖的。无性繁殖速度快,可以稳定保持品种的优良特征。
病害防治
芦荟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、褐斑病、叶枯病、白绢病及细菌性病害。家庭盆栽芦荟,对病害宜采取预防为主,在病害发生前选择抗病品种和优质无病害种苗,其观赏价值已下降。病害预防:在病害未发生前,或已发病的植株去除带病部位后,将0.5~0.8的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(即每100公斤水加硫酸铜和石灰各0.5~0.8公斤)施于芦荟叶面,可有效预防、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。病害治疗。病害发生后,用内吸传导的治疗剂如托布津、瑞毒霉等,以及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、农用链霉素、春雷霉素、井冈霉素等直接施用,能杀死芦荟体内的病原菌,控制病害蔓延。
芦荟锈病
症状:肉质叶上产生黄褐色病斑。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,裸露后呈红褐色,粉状。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,破裂后呈黑褐色。
病原物:Uromycesaloes(Cooke)Magnus,称芦荟单胞锈菌.
侵染途径: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表面越冬。
①越冬后的孢子,在适宜的环境下,萌发产生担孢子,借气流传播到叶片上,产生芽管侵入为害,先后在受害部位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。
②锈孢子成熟后,借气流传播,萌发后再侵入为害,后在寄主被害部产夏孢子堆和夏孢子。
③夏孢子成熟后又借气流传播,重复侵染。。直至生长后期或天气转凉时,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,然后越冬。
发生条件: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,在日平均气温32-270c,天资气多雨,湿度大,锈病会严重发生。防治方法:清除田间病残体,集中烧毁。[2]
芦荟吃多了会不会中毒
一般食用芦荟9—15克就可发生中毒,所以食芦荟也需要谨慎!煮着吃的话建议一下两种:菜肴一:芦荟蔬菜汤材料:新鲜芦荟叶2片、菠菜1株、红萝卜1根、花椰菜2菜、白菜1片、干香菇2朵、鸡汤或肉汤1杯做法:先烧开鸡汤,放入上述材料,文火煮上20分钟左右。煮汤过程中如表面浮出残渣,要小心舀出。如果水分蒸发,可再补充少许水分。这是一道营养非常丰富的蔬菜汤,最适合没有食欲及病后饮用。由于蔬菜及芦荟的精华都已溶入汤中,就算不食用汤里的蔬菜,营养也非常丰富。菜肴二:芦荟炒肉丝主料:芦荟350克,猪里脊50克。配料:精盐、水淀粉、豆浆、白糖、葱丝、姜丝、蒜末、酱油、花生油、鸡精各适量。制法:1.将芦荟洗净去皮,切成丝。2.猪里脊切成丝,加入水淀粉、酱油搅匀。3.坐锅点火倒油,加入葱、姜、蒜、猪肉丝、豆酱、芦荟丝翻炒,加入白糖、精盐、鸡精调味,加少许水淀粉勾芡即成。功效:通便,促进伤口愈合,抗菌消炎。芦荟还有美容作用,可使皮肤细腻光滑1.库拉索芦荟,多年生草本。茎极短。叶簇生于茎顶,直立或近于直立,肥厚多汁;呈狭披针形,长15-36cm,宽2-6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宽阔,粉绿色,边缘有刺状小齿。花茎单生或稍分枝,高60-90cm;总状花序疏散;花点垂,长约2.5cm,黄色或有赤色斑点;花被管状,6裂,裂片稍外弯;雄蕊6,花药丁字着生;雌蕊1,3室,每室有多数胚珠。蒴果,三角形,室背开裂。花期2-3月。
2.斑纹芦荟,多年生草本。根系段状。茎短或无茎。叶簇生,螺旋状排列,直立,肥厚;叶片狭披针形,长10-20cm,宽1.5-2.5cm,厚5-8mm,先端渐尖,基部阔而包茎,边缘有刺状小齿,下有斑纹。花茎单生或分枝,高60-90cm;总状花序疏散;花梗长约2.5cm;花黄色或有紫色斑点,具膜质苞片;花被筒状,6裂,裂片稍向外弯;雄蕊6,有时突出,花药2室,背部着生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线形。蒴果三角形,长约8mm。花期7-8月。
3.好望角芦荟,茎直立,高3-6m,叶30-50片,簇生于茎顶;叶片披针形,长达60-80cm,宽12cm,具刺,深绿色至蓝绿色,被白粉。圆锥状花序长60cm左右;花梗长约3cm;花被6,呈管状,基部连合,上部分离,微外卷,淡红色至黄绿色,带绿色条纹;雄蕊6,花药与花柱外露。蒴果。
生境分布
1.原产非洲北部地区,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;中国亦有栽培。
2.中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3.分布非洲南部地区。
栽培
生物学特征喜高温湿润气候,喜光,耐旱,忌积水,怕寒冷,当气温隐至0℃时即南遭寒害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种在旱、瘠土壤上叶瘦色黄,在漫漫肥沃土壤中叶片肥厚浓绿。
栽培技术用分株和芽插繁殖。分株繁殖:于春季3-4月或秋季9-11月,将母株周围分蘖出来的小苗,连根挖取,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,按行株距50cm×50cm定植,每穴1株。牙插繁殖:从母株上切取顶芽和侧芽,长5-10cm扦插育苗,约20d生根生定植。芦荟
田间管理生长期勤除草,同时结合松土或培土。每年施肥3-4次,夏季天热干燥时须淋水,雨季注意排除积水。
性状
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块状,大小不一。老芦荟显黄棕色、红棕色或棕黑色;质坚硬,不易破碎,断面蜡样,无光泽,遇热不易溶化。新芦荟显棕黑色而发绿,有光泽,粘性大,遇热易溶化;质松脆,易破碎,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;有显著的酸气,味极苦。新芦荟粉末同上法制片,显微镜下观察团块表面无结晶附着。放置24h,粉末全部溶解。
品质标志该品按干燥品计算,含无水芦荟甙(C20H20O8),库拉索芦荟不得少于28.0%%;好望角芦荟不得少于18.0%%。
药用种类
芦荟品种很多,已分类定名的有500种以上。但目前已知有药用价值的仅十几种。品种不同,药效成分和含量有较大差异。而当中具用药有价值的芦荟品种主要有:洋芦荟(又名巴巴多斯芦荟)
库拉索芦荟草(分布于非洲北部、西印度群岛),好望角芦荟草(分布于非洲南部),元江芦荟等。